從千年銅都到“智造”之城
《人民日報》整版報道我市資源型城市高質量轉型之路
銅陵新聞網訊(記者 朱敏)10月26日,《人民日報》以《銅陵 從千年銅都到“智造”之城》為題,整版報道我市從黨的十八大以來,資源型城市高質量轉型之路。
該報道從“智造”新名片——傳統產業煥發創新活力、產業新圖景——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、發展新氣象——從工礦城市到生態之城三個方面著手,聚焦我市十年來,立足新發展階段、貫徹新發展理念、構建新發展格局,直面轉型挑戰,開啟智造新銅都新篇章。
報道中說,銅陵市直面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挑戰機遇,堅持一手鍛長板,推動傳統產業往高端環節走,做強做優銅產業;一手補短板,推動新興產業往核心環節走,打造“133”先進制造業集群,即國家級先進結構材料1個制造業集群,化工新材料、專用裝備、綠色建材3個特色優勢先進制造業集群,新一代半導體材料、高端元器件及電子材料、新能源3個具有優勢潛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造業集群,形成與長三角中心城市產業梯度互補、深度融合、多點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,走出一條資源型城市高質量轉型之路。
十年來,銅陵市深入開展工業轉型升級行動,建設特色優勢制造業集群,促進傳統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,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8%。建成全國重要銅冶煉基地,電解銅、銅材產量分別占全國總產量的10.5%、6.8%;銅陵有色金屬集團業績創70年之最,2021年躍居世界500強第400位,高頻高速PCB用極低輪廓電子銅箔取得技術突破,C1020P高精度無氧銅帶等進軍歐美市場。
十年來,銅陵市深入踐行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理念,把綠色發展擺在重要位置,取締、關停、下馬重污染企業,積極運用“大數據”“云計算”等先進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,同時,組織實施長江生態保護修復項目,大力推動藍天保衛戰、碧水保衛戰、凈土保衛戰、農業農村污染防治和自然生態修復,走出一條綠色蝶變之路。市民親水休閑的濱江生態公園,鳥類棲息越冬的樅陽白蕩湖、西湖城市濕地公園等,已成為城市一張張生動的生態名片,吸引市民和游客打卡游玩,銅陵已從曾經的“工礦城市”蝶變為“生態之城”。
十年來,銅陵市實施212項民生工程,扎實開展10項暖民心行動,人民群眾獲得感顯著提升,“城市口袋公園”“15分鐘閱讀圈”“15分鐘健身圈”陸續建成。如今,銅陵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、地表水環境質量不斷提升,長江銅陵段江豚頻繁現身,藍天白云已成常態。2021年,銅陵市酸雨發生率由十年前的43.5%下降為零,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超過90%。